2011年爆发的“阿拉伯之春”使埃及政权更迭,社会失序,原本是中东大国的埃及一度陷入衰退。近年来,埃及逐渐恢复元气,尤其是中埃两国关系升温,中国经验与投资带给埃及发展的新希望。近日,笔者访问埃及,调研开罗、红海沿岸等地,着实感觉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给埃及带来的实际利益,无疑是一轮对埃及版“改革开放”的大帮扶。
渴望中国援手——“1%中国海外游客来,埃及就得救”
笔者所乘航班午夜降落埃及。20多分钟的降落过程,鸟瞰开罗,灯火通明,街市如昼,世界最长河流尼罗河两岸霓虹闪烁。全团人员纷纷感叹,开罗比想象中繁华、气派,而此时有人提醒才想起,开罗是阿拉伯世界与整个非洲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不过,接机朋友很快提醒道,开罗是“夜晚比白天好,地下比地上好”的城市,意思是“晚上看像香港,白天看像砖厂”,而大量文物深埋地下、尚未发掘,暗喻这个国家有待开发。果不其然,第二天就看到开罗的另一面:除尼罗河两边少数旅馆建筑外,全城几乎都是不超过十层的老房矮楼。中国外交部领保中心发来的短信“近期埃及北西奈地区发生多次政府军与恐怖分子激战,暂勿前往北西奈、达阿卜地区。如遇紧急情况 ……”,也提醒我们这个国家仍未从“阿拉伯之春”中完全走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埃及在前总统穆巴拉克的长期执政下,一度是“中东一霸”,连续30年保持平均5%左右的增长率。不过,埃及深陷“拉美陷阱”,2011年国家动荡更是严重冲击国民经济。更糟的是,过去十多年埃及人口猛增,近1亿人口挤在仅占国土(多为沙漠)5%可居住土地上(面积略大于中国海南),贫困人口高达40%。
塞西上台后,埃及经济逐渐从阴影中走出,增速从2011年的1.8%回升到2015年的4.2%。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埃及在2016年一度赶超南非,跃升为非洲第二大经济体,并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非洲第一经济体。埃及官员对笔者说,塞西积极“向东看”是国家发展回到正轨的重要原因。
塞西总统2014年6月上任不久,在年内两次访华。据一位随访的埃及外交官回忆,塞西当面向习近平主席感谢中国在埃及最困难时伸出援手,决心同中方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位外交官说,塞西过去两年都访问了中国,今年还会。每次访华结束,不只是带回许多交流合作的务实项目,还有中国发展经验,“如打击腐败、改善民生、招商引资、设开发区等,都是从中国学的。”这位外交官虽已退休,但近年来努力学习汉语,他悄悄告诉笔者,“这就像中国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埃及也在改革开放,埃及人很努力,但还需要中国人的帮助。”
在塞西全力推动下,中国已跃升为埃及人心目中最受欢迎、最重要的国家之一。2011年至2015年,埃及吸引外资额从负4.8亿美元增长到68.8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达6.6亿美元;埃及商品进出口额从793.6亿美元增长到976.4亿美元,其中与中国达128.7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埃及最大的贸易伙伴。
在开罗各大景区,中国游客随处可见。“至少一半旅游者来自中国,全开罗有300名会讲汉语的埃及导游,但据说还缺1000名。”跟笔者一起的导游是一个地道的埃及姑娘,在埃及国家博物馆内唯一仿制品、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罗赛塔碑前,她说:“太多国家占领过埃及,但中国没有。中国人旅游与投资给埃及带来发展。没有中国人,我就没饭吃了。”
开罗一位官员似乎很了解中国人的出境游热潮,他“抱怨”道,2015年中国出境游1.2亿人次,来埃及的才12万,仅占0.1%,“太少啦!如果有1%,那埃及就有救。”笔者横向比较,2015年中国赴日游客500万人次,在日消费约123亿美元,占埃及当年GDP的3.7%。以此推算,如果1%中国出境游客赴埃及,将使埃及GDP额外增长近1个百分点。开罗官员所言不虚啊。
复制中国样板——像领市长指示一样听我们讲
在开罗的埃及外交官俱乐部,笔者参加了中埃“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国-西非北非合作”国际研讨会。埃及前总理沙拉夫到场做主旨演讲,他用数十页的PPT系统讲述“一带一路”的全球重要性:“一带一路不只是经济项目,更是一种发展哲学”。
来自埃及外交、智库和产业界的许多高层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一带一路下一步有哪些新举措?”“对埃及来讲,一带一路的项目哪些能对接?”“中国有哪些方面值得埃及学习甚至复制?”还有人问:“埃及怎么做,才能得到像巴基斯坦那么多的中国投资?”
笔者在研讨会上讲了近20分钟,介绍“一带一路”的理念,尤其是讲到“强大政府”“有效市场”“基建先行”等三个中国发展的有效经验时,在场所有人纷纷点头并认真做记录。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会议闭幕环节,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博士做了近一个小时的总结,他用埃方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从中国为什么倡导“一带一路”,会给沿线国家带来哪些机遇,中国哪些发展经验可以与沿线国家分享等多个角度,生动鲜活地阐释“一带一路”的内涵和世界意义,并对埃及政府部门、经济开发区、工商界、智库如何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共同把中埃合作的蛋糕做大做优提出了诚恳建议。一位埃及外交官很了解中国情况,也知道金鑫博士当过地方官,他调侃道,此情此景很像是“中国某市长在做工作部署,各部门官员在领指示”。
更重要的是会后次日,笔者与同行者赴120公里外的红海沿岸经济区调研。三位埃及老大使提前一个小时在旅店大堂等候,这对生活习惯常会不守时的非洲人来讲,相当难得。整整一天的车程颠覆,三位大使一路相随,介绍着埃及最新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讲述着近年来埃及先后经历了两次“革命”、六次公投的前因后果,并称这不影响中埃两国的合作关系和埃及的前景,希望中国投资能重拾对埃及的信心。直到笔者回京后几天,他们还将相关的最新资料发来。
在红海岸边、埃及第三大海港因苏哈纳港紧邻区,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国内成功经济开发区的复制样板——“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远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工业项目为主,涵盖加工制造、物流、保税、技术开发、商贸等主要产业,融居住、商业、金融等功能区为一体的国际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
类似这种全盘复制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商贸区最早始于1994年。当时埃及官员多次访华,提出希望中国能帮助埃及建立经济自由区,1997年两国商定后中国开始为埃及提供经济特区建设经验。2008年中国商务部通过公开招标,决定在非洲建设6个经贸合作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整个园区有商务商业综合服务中心,餐厅商场超市体育场一应俱全,入驻中国制造型企业32家、服务企业33家,为当地创造一万多个就业岗位。尤其是新苏伊士运河改造完成后,“一带一路”与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开展的项目将全面对接。
走进全球最大玻纤生产制造企业巨石集团在这个经贸区的硕大车间,笔者看到数百名非洲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据巨石埃及副总经理杨继祥介绍,自2014年投产以来,巨石埃及已成为集团第4大生产基地,近1000名员工90%是埃及本地人,产品直接销往欧盟,劳工、关税等方面降低了15%-30%的成本。
“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发自内心要感谢中国人的地方!”埃及前驻日大使希萨姆感叹道。
提炼中国经验——他们在重新“看向东方”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令埃及人民十分惊讶,并开始思考中国的改革发展经验。中埃两国都是发展中大国,相似的生活习性、历史底蕴及地缘关系等,为埃及借鉴中国经验做了很好的铺垫。
埃及著名学者萨米尔·阿明曾说,埃及是资本主义边缘地带第一个试图崛起的国家,19世纪初,早在日本和中国之前,埃及就制订了国家振兴的改革计划。但在西方的压制与干预下,埃及“几起几落”。在阿明看来,目前埃及人民与广大第三世界人民一样,都处在继20世纪初反对帝国主义之后的第二次觉醒浪潮中。
埃及前驻华大使马杰迪·阿米尔表示,中国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这是非常值得埃及借鉴和学习的。如何借鉴,埃及学术界进行了总结。开罗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玛吉达·萨利赫认为,一是改革要有连续性,改革一旦停止就会落后于社会发展。二是改革要有渐进性。“欲速则不达”,她用了这个中国古话。
埃及的努力得到其他国家官员的思想共振。坦桑尼亚前驻华大使查尔斯·桑加说,非洲发展需要中国这样的改革,而不是2011年那样的革命。非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不断发展,而不是通过革命来发展。
事实上,不只是包括埃及在内的非洲国家在反思西方模式与中国经验的差异,美国学术界也在反思。几年前,美国学者黛博拉·布罗蒂加姆在《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中写道,“龙的礼物”是一个象征,实际上是中国的发展模式本身。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中国式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体系,通过市场竞争突破传统的落后体制,并借用优胜劣汰与榜样示范来激发市场活力,同时通过政府主导确保改革能够打破个体利益的阻碍。这让西方舆论焦虑,美国《华尔街日报》2011年刊文称,非洲有许多国家在模仿中国发展模式,强调国家带动经济增长。
公道自在人心。2016年下半年,非洲知名民调机构“非洲风向标”发布《中国在非形象调查报告》,从地域、国别、影响因素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在非影响力和形象进行调查和评估,覆盖非洲大陆36个国家,受访民众达5.4万人。调查显示,中国在非影响力与日俱增,形象总体积极正面。63%受访者认为,中国在该国的影响力是积极的,约5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非发展援助起到了很好或较好成效,中国发展模式得到1/4受访民众肯定。很明显,哪个国家在真正帮助非洲,非洲民众心里有一杆秤。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