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报》明确了上合组织八个成员国在重要国际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其中包括阿富汗问题、乌克兰危机的调节、联合国安理会三个常任理事国对叙利亚实施导弹的打击以及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履行等问题。
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当代国际问题研究所专家安德烈·沃洛金认为,路透社的观点没有反映出中印关系的现状--近来关系呈积极发展态势。
安德烈·沃洛金说:"应当指出,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批评声有所减弱。当然在北京外长会议上,印度不会支持中国倡议,因为印度立场发生这种猛然、急速的质的变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自然会被印度和世界理解为对中国的投降。印度人脑子中有这种可能的反应。但是中印双方的立场不断接近。‘一带一路'就是谈判的对象。中国不逼印度一定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
这位俄罗斯专家认为,《公报》中涉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反映了"外交语言的微妙以及中印外交接触的微妙"。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杨勉并不认为,这是中印非正式峰会前的外交丑闻。
杨勉说:"首先,中印两国领导人举行会面,是双方在洞朗事件之后采取的改善关系的重大措施之一。莫迪上任后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印度经济,号称要做‘印度的邓小平',因此,印度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印度的邻国,印度要想发展经济,必然要同中国改善关系。其次, 鉴于‘印太战略'、美印日澳‘菱形战略'的存在,中国希望改善同印度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破解对我们的包围。再次,在‘一带一路'问题上,印度始终持怀疑态度,主要是担心中巴经济走廊穿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会对印度造成领土威胁。但是,这个问题到底能不能解决,我想,印度外长在北京出席上合组织外长会议是没有权限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看莫迪总理和习近平主席谈的怎么样。但是我想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过程和时间。而且,印度外长有关反对‘一带一路'的表态也并不奇怪,印度的立场一贯如此。只是如果真的要做出重大决策,应该是由该国政府领导人表态,而在此之前,印外长可能不会宣布什么重要的决策,还是要秉持该国的一贯立场。那么到底习主席和莫迪总理会不会谈到这个问题,怎么谈这个问题以及会宣布哪些政策,现在我们都无从猜测。我想强调的是,尽管印度一贯反对‘一带一路',中印之间也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但这并不代表双方就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两国需要发展经济,改善双边关系,所谓‘求同存异',就是在分歧存在的同时,仍然在可以合作的领域加强合作。就像中美之间也有很多矛盾,但是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依然要举行会见,两国仍然要发展关系。所以,不存在‘一带一路'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改善中印关系这样的逻辑。"
自然,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问题,也会给中印武汉峰会以及六月初的青岛生和组织峰会增添新的外交看点--这个话题将会以某种形式被提及。然而未必就可以认为它是改善双边关系的障碍。否则就不会在三个月内安排两次领导人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