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智慧就在于,他从结束于深刻经济危机的"经济唯意志论"实践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把中国引向了合理地把市场与计划经济各自优势结合起来的渐进式改革的道路上,皮沃瓦罗娃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主要轮廓是在经济改革40年逐渐形成的,期间发生过各种观点的碰撞,有对国内外经验的研究,但最主要的,还是借助对新事业先试验后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促使中国领导层从官方上承认:中国可以搞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这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真正突破。
90年代初一些研究者曾预言,等待中国的将是"市场崩溃",就像在俄罗斯和其他原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出现的那样。然而在中国这没有发生,因为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不仅要保留、而且还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对经济进程监控的体系。
江泽民2001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为"三个代表",依据这一理念中国共产党应当代表社会所有阶层的利益。而在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便已开始首次吸纳民营企业家作为代表。
当今中国领导层继续推行自己前辈的方针,扩大市场潜能,同时保持国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其重要的战略部门。今天在中国许多人在谈论允许民营与外国资本进入以前对其关闭的领域的可行性。而高层则强调,经济的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应当相互支持与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挤与对立"。这位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认为,中国领导人正在努力解决已经不是首次提出、但很难完成的任务:明确定位国家与市场各自的角色,同时又不削弱国家调控,而只是对其进一步完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习近平同时坦言,必须时刻准备应对这条道路上遇到的新困难新挑战。正是在许多方面要归功于本国领导人的现实与明智策略,中国才成功做到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仅仅用了40年就摆脱了贫困,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埃列奥诺拉·皮沃瓦罗娃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