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郑挺颖不排除气候变暖是这种自然灾害的原因的可能。
郑挺颖说:“从统计上来讲,全球变暖会影响沙尘暴的形成,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最近这些年它的频率在增加,波及的范围在扩大,影响也更加恶劣,包括今年北京看到的这种情况,有人在分析跟植被情况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莫斯科国立大学土壤学系教授安德烈·斯马金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同意他的中国同行的看法。
他说: “我相信可能会导致地球变暖的人为温室效应。因此,有理由断言,夏季炎热,冬季短,积雪少导致该地区土壤水分水平总体下降,这使土壤更容易被风吹走。”
2017年英国兰卡斯特生态与水文中心的研究人员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认为,由于全球变暖,西非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增加了两倍。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斯马金指出,强沙尘暴带来的后果与其在热带地区的气旋活动的表现一样危险。它们对植被、居民楼和技术性建筑具有毁灭性影响。
有大量土壤颗粒沉降,甚至可以填满小河和水体。大气中出现高浓度粉尘,再加上有毒物质人为排放的增多以及粉尘颗粒中的病原微生物的存在——所有这些都是导致严重肺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肺病每年在亚洲大城市中夺去数万人的生命。
中国正在实施类似的计划,包括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内到2030年将建立三个“绿色经济带”,将中国与中亚和西亚国家(包括伊朗、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土耳其)连接起来。
不过,正如专家郑挺颖警告的那样,如果大规模干扰地球上的自然过程,即使是有利于绿化环境,也必须考虑到该地区的生态特征。
郑挺颖说:“不能盲目地去绿化,要做的是宜林植林,宜草植草。因为有的地方不适合种树木,它的水分不足以供养一棵树的成长,种了之后树木就死了,而树把土壤里面含水层的水分都吸走,排到空气中了。因此这里的土壤就会变得更加干燥,更容易沙化。植树造林、退耕还草这一系列事情都要因地制宜,不能想当然。对沙尘暴我们也要理解,沙尘暴本身是大自然系统的一部分,我们人类得允许有一定次数和一定频率的沙尘暴。因为沙尘暴最终会进入西太平洋里面,这给西太平洋的水生生物提供了很多营养物质,如果没有沙尘暴,西太平洋的海洋生物,尤其是浮游生物就会大幅度减少,它也会带来整个太平洋生态系统的崩溃。”
3月末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宣布了两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他同时还打算启动“绿色中东”计划。该计划将为整个地区种植400亿棵树木。斯马金指出:“如果一棵树的面积至少为20平方米,则将绿化2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第13大国家沙特阿拉伯总面积的10%。”
201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中国列为世界第一大造林和再造林国家。这被它发布的卫星图像所证实。
上周中国国务院发布了新的指导原则,以加强牧场保护,努力防止过度放牧,免遭地下水枯竭和干旱。
根据“三北防护林”计划,中国打算到2050年种植约3500万公顷的树木。就面积而言,这相当于整个德国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