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东盟与中日韩合作机制:为区域合作和东亚持久和平提供“软支撑”

© 照片 : 中国外交部中国—东盟外长会在吉隆坡举行
中国—东盟外长会在吉隆坡举行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11.07.2025
关注
评论
7月10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吉隆坡出席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钱峰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说,10+3合作机制有望可以有效平衡外部干扰,为区域合作和东亚持久和平提供“软支撑”,推动东亚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源于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经济集团”(EAEG)设想。1995年,在曼谷举行的东盟峰会提议举行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晤。1997年,首次东盟与中日韩(时为9+3,柬埔寨加入东盟后称10+3)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吉隆坡举行,正式启动东盟与中日韩合作进程。2004年,各方一致同意,将10+3作为建立东亚共同体这一长期目标的主渠道。
王毅在本次外长会上表示,10+3合作机制建立以来,持续强化危机应对能力,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合力打造发展新动能,各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助力东亚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当前东亚合作总体形势是好的,聚焦发展、致力合作是大势、是主流,但也面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冲击、个别大国滥施关税等挑战。
中方就下阶段合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建设融合发展的东亚;二是建设强健韧性的东亚;三是建设创新活力的东亚;四是建设人文相通的东亚。

钱峰告诉卫星通讯社,在当前单边主义抬头、保护主义冲击及美国关税施压的背景下,中方此次提出的四点建议为东亚合作注入了关键动能。这一倡议以经济融合为纽带、以多边主义为原则、以共同发展为目标,是对当前东亚合作面临诸多挑战的直接回应,有助于鼓励有关国家抓住机遇,将当前东亚区域合作推向更高水平,努力建设成为全球多极化进程中稳定与繁荣的标杆。

“关于建设融合发展、强健韧性和创新活力的东亚,意在通过‘10+3’、RCEP等机制,深化区域产业链协作与市场开放,促进新兴产业协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从而增强东亚经济体对全球贸易摩擦的抵御能力,降低当前美国关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冲击。”钱峰表示。
东盟国家外长赞赏中日韩支持东盟中心地位,表示10+3合作机制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应运而生,合作成效显著。在当前单边主义抬头、关税及贸易壁垒增多、地缘政治紧张形势下,10+3合作更显弥足珍贵,应继续发挥战略引领作用,推进地区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和平。

专家称,关于建设人文相通东亚的倡议,已超越传统经济议题,意在通过教育、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协同,可深化东亚国家的互信,弱化地缘博弈对经济合作的干扰,为区域合作和东亚持久和平提供“软支撑”。例如,中日韩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互补性强,三国与东盟合作既能拓展增长点,又能以务实合作对冲大国竞争风险。

针对东盟与10+3合作机制是否能够排除美国等外部因素的干扰,钱峰表示,尽管美国通过关税施压、政治分化、安全介入等手段试图分化东亚合作,但10+3机制仍具备排除外部干扰、继续向前发展的潜力。
他说:“2025年,东盟+3地区经济预计增长4.2%,尽管受美国关税政策冲击,但内需驱动和区域内贸易深化两大利好因素为这一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作为区域最大市场,通过RCEP深化合作,与东盟完成自贸区3.0版谈判,进一步释放出经济互补性红利。作为亚洲最具经济活力的两大次区域力量,东盟与中日韩“10+3”机制的韧性和发展前景为国际多数经济人士普遍看好。”
专家总结说,长期看,若能持续推进RCEP实施、加速中日韩自贸区进程,并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绿色转型等新兴领域拓展合作,10+3有望可以有效平衡外部干扰,推动东亚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从而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和新动能。
王毅出席东盟与中日韩外长会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11.07.2025
王毅出席东盟与中日韩外长会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