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勇校长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独家专访时讲述了如何发展中国权威大学和俄罗斯教学机构的关系,还称这对中国而言意味着技术的繁荣,还关系到中国年轻人在中国就业的前景。
1)最近,大多数在世界一流大学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都回到了中国。 这是什么趋势?
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我很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根据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2018年中国各类留学回国人数总数为51.94万人,比2017年增加3.85万人,增长了8%。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内经济快速发展让更多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工作。 中国的发展需要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知识广、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回国就业提供了良好契机。根据《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80%以上的留学生在自身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视野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海归学生拥有在中国成长,然后接受国外教育的优势,能够较好地把国外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与中国本土的情况相结合, 在中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2016年,清华大学制定实施了历史上首个全球战略,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一所大学的办学视野决定了她所培养的人才的视野。2018年,清华师生出国交流访问1万6千多人次,超过50%的本科生、超过80%的博士生在学期间有出国学习经历。截至2018年底,清华与世界各地知名院校合作开设了46个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与50个国家的285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2)您所在清华大学的外国学生人数是否增加? 他们来自哪些国家?
1950年12月,清华大学接收首批外国留学生14名,这也是新中国接收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至今,清华大学累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3万余人。 目前有来自全球128个国家的3700多名国际学生在清华学习。近10年来,清华大学国际学生人数持续增长。与2008年相比,国际学生人数增长57%、国别数增长47%。 在清华学习的国际学生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来自韩国、美国、德国、马来西亚、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巴基斯坦、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128个国家。 目前,有近60位俄罗斯学生在清华求学,我们非常欢迎今后能有更多的俄罗斯优秀青年到清华来留学。
3)如何加强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学生的学术交流?
清华大学一直高度重视中俄青年的交流,未来可以进一步创新形式,拓展交流领域,丰富交流内涵,通过更广泛、多元的交流,促进中俄学生的互相了解和认同,激发青年的智慧,将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继续发扬光大。 中俄高校之间可进一步加强合作,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交流机制,搭建广泛的合作交流平台。我们可以一起努力探索联合学位、暑期实习、联合研讨会、创新创业竞赛、体育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品牌性和影响力的项目;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两国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建立固定交流机构、合作中心、智库中心,为发挥中俄两国优势、取长补短、携手并进出谋划策。 扩展交流领域,扩大交流规模。深入开展科学、人文和艺术领域等多方面的交流,在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学术领域加强合作,为两国乃至世界贡献中俄青年的智慧。积极开展主题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的青年参与进来,促进两国文化的传播,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与互信。
4)在中国,出现了技术革命的繁荣。 您如何看待AI,机器人和人类在未来的相互协作?机器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可以被赋予专业的人类智能? 是否存在广泛使用会带来伤害,而不是受益的领域?
近年来,深度学习、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三位一体"驱动的现有AI算法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反映人类智能的现实任务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著进步,这使得机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成为可能,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另一方面,现有的AI算法在逻辑推理、可解释性和稳健性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上述困难问题的解决尚有待于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探索。机器在现阶段总体上只能辅助人类完成相对复杂的智力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一定程度的人类专业职能。我认为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AI、机器和人类相互之间将会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 人工智能超越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范畴,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介入。发展人工智能需要有人类情怀和人文关怀,要特别关注社会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焦虑,积极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规范、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挑战。我们应该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对人类掌握自身发明创造的能力和智慧充满信心,对发展出最终造福人类的人工智能技术充满信心。
5)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之一,也是一所举世闻名的大学,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内的不少中国领导人都就读于该校。而不久前,4月26日,贵校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今年也恰逢俄中建交70周年,因此,请问您如何看待贵校在俄中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卓有成效,高校在中俄双边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高校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合作共赢成为可能。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对于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清华大学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年轻人,通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更多成长空间,使其全面成长;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制定并实施全球战略,全面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 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北京见证了清华大学为普京总统授予名誉博士学位。6月6日在普京总统见证下,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授予习近平主席名誉博士学位。两国元首分别见证自己的母校授予对方名誉博士学位,充分彰显了两国元首之间的深厚友谊,标志着两国之间的协作互信走向新的高度。我相信,这对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清华大学而言,都是值得记忆的历史性时刻。我很庆幸自己两次亲眼见证这样的历史性时刻。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经过70年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俄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清华大学将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高校在各个领域的科研合作,着力推动学者学生之间的交流,为青年成长提供平台,为青年发展创造机会,为中俄两国的未来、为人类未来培养更多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青年。
6)请问目前贵校在与哪些俄罗斯院校进行合作?在哪些领域开展合作?
清华大学与俄罗斯高校及机构的交流合作源远流长,70年来,清华大学与多所俄罗斯著名院校保持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合作交流日益密切。清华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签署有战略合作协议,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俄罗斯国立核研究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物理技术大学4所大学签署有校级合作协议,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签署有学生交换协议。 清华大学与圣彼得堡理工大学于1987年首次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于2014年将两校关系升格为战略合作伙伴。近年来,两校在航天航空、工业工程、材料、机械、社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大力推进实质性交流与合作。 清华大学与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在航天航空、机械、热能、精密仪器等多个学科领域大力推进了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包括联合申请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成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6月4日,清华大学代表团访问了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续签了校级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巩固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合作。当天,我还被授予"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荣誉奖章",这让我感到非常荣幸。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我们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圣彼得堡理工大学、国立莫斯科交通大学等4所俄罗斯高校联合成立清华大学中俄战略合作研究所,该研究所也成为中国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研究所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以清洁能源、航空航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为突破口,集中中俄相关科研资源,组织学术交流、联合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 这次是我第一次访问俄罗斯。6月5日下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共同见证下,我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尼古拉·克罗帕切夫(Nikolay Kropachev)在克里姆林宫交换两校《关于共建"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的合作协议》。该协议旨在进一步加强我校与俄罗斯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人文交流等各领域的合作,将成为推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新的里程碑。两校也将以联合共建的"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作为开展双边合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多边合作的重要基地。6月7日,我还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开启"清华大学日"活动。活动包含主题展览、赠书仪式等,还将签署两校"在经济管理领域开展合作的协议"。希望清华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俄罗斯高等学校建立愈益深厚的合作和交流,共同为中俄战略合作发展作出贡献。